

作者 | 范亮
編輯 | 丁卯鄭懷舟
封面來源 | 視覺中國
光伏在博弈,風電在迷茫。作為曾經清潔能源的帶頭大哥,風電行業在2020年碳中和政策公布后,新增裝機量僅燦爛了一年,隨后就陷入了持續的下滑。而小弟光伏卻越戰越勇,裝機量不斷沖擊著新高。根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光伏新增裝機量達到超預期的87.41GW,但是風電裝機卻僅37.63GW(海上風電約3GW),同比下滑26.42%,遠低于市場預期的50GW+。
光伏、風電裝機情況(左為全球,右為國內)
資料來源:Wind、36氪整理
在股市,風電的討論度遠不及光伏,相關板塊的走勢自然也不如光伏強勢。2020-2022年三年間,光伏概念板塊漲幅約為120%,風電概念板塊漲幅約為88%。估值方面,2021-2022萬得光伏指數的滾動市盈率中樞一度在40倍左右波動,而風電卻一直在20-25倍波動。從市值來看,光伏行業已經涌現出隆基、中環、通威、天合等數家千億市值的公司;而風電行業扛把子的金風科技和明陽智能,卻一直在500億左右徘徊。至少就目前的數據來說,風電的吸引力顯然是不如光伏行業的。
那么,風電的表現為何遠遜于光伏,未來是否仍有投資機會呢?

點擊下方圖片加入【智氪VIP】知識星球,即可免費閱讀更多36氪付費文章。

【智氪VIP】 正在招募知識星球內測用戶,首批內測用戶有機會獲得6折年卡會員哦~點擊上方圖片鏈接加入吧!
【智氪VIP】會員權益:1.閱讀36氪全部專屬付費內容2.享受會員專屬服務:找研報+專家問答+每日精選資訊+會員專屬文章3.領取智氪VIP年卡專屬優惠券
搶裝潮后,風電陷入低迷導致近兩年風電裝機下滑的主要原因,來自于2020年搶裝潮過后行業投資的低迷。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2018年底之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網的,國家不再補貼。 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根據天順風能披露,風電項目從核準到建設再到并網往往需要兩年的時間,這意味著2020年以后核準的風電項目基本無法再享受到補貼。因此,在經歷2020年的搶裝潮以后,風電行業提前透支了未來的裝機需求,隨后便陷入了低迷。這與光伏行業完全不同。實際上,光伏行業也經歷過類似的退補,2021年,發改委亦宣布對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不再給予補貼,實現平價上網。但是,退補后的光伏行業迅速找到了另一個突破口:分布式光伏。由于分布式光伏多為C端產品,對價格敏感度要遠低于集中式光伏。因此光伏電站運營商在平價上網、盈利能力下降后的過渡期內,紛紛轉向價格敏感度低的分布式光伏。而國家也適時推出了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方案,這使得分布式光伏的裝機量開始大爆發。而集中式光伏,光景則與風電項目類似,同樣陷入了低迷。
2021/2022年,我國集中式光伏裝機量僅為25.7/36.3GW,光景并不比風電項目好多少。
風電和光伏長期看依然會平起平坐盡管當前風電的新增裝機規模落后于光伏,但是,從遠期來看,我國若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風電和光伏的發電量其實是接近的。就遠期裝機量而言,由于風電的發電時間要長于光伏,因此在發電量接近的情況下,風電整體的裝機量要低于光伏,但差距并不是很大。根據艾瑞咨詢預測,2050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量將達到19.7億千瓦(1970GW),光伏裝機量則為23.6億千瓦。國海證券則預測,2050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量將達到20.1億千瓦(1970GW),光伏裝機量則為30.6億千瓦。
很顯然,如果風電的裝機規模持續落后于光伏,我國的碳中和政策很可能難以實現。因此,風電行業目前低迷只會是短期現象。
價格戰后,風電又有了性價比盡管光伏行業的降本速度要快于風電。但從招標價格來看,風電行業的表現可能會驚掉很多人的下巴。根據金風科技,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風機招標的價格從3080元/kw下降到了2267元/kw,一年內降幅高達35.86%,且后續招標價格已下探至2000元以下,這個價格降幅要遠超光伏組件。不過,風電招標價格的大幅下降,并非來自于上游風電設備環節的降本,而是源自價格戰。退補后下游風電電站運營商低迷的投資需求,使得風機主機廠金風科技等企業開啟了價格戰。盡管2021年以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開始暴漲,風電設備行業面臨著非常大的成本壓力,但是主機廠依然硬著頭皮打起了價格戰。例如,金風科技的風力發電機組業務的毛利率就從2021H1的20.53%大幅下降至13.07%。風電招標價格的大幅下降,本質上相當于設備商為電站運營商讓渡了因退補而下降的利潤。因此,從2022年開始,風電項目招標量開始了實質性的恢復。根據浙商證券統計,2022年,我國風電項目的招標量達到103.27GW(其中海風17.91GW),同比2021年的54.1GW增長77.67%。由于風電項目從招標到實際裝機約為1-1.5年。
所以,我國的風電裝機量將從2023年起開始出現實質性的恢復。
行業確認反彈,但板塊選擇仍需慎重2023風電裝機量的反彈已經幾乎沒有懸念,但是,風電行業還是無法直接All in。一方面,市場已經對2023年裝機量的反彈做出過反應,因此,在2022年風電裝機量大幅下滑時,風電板塊并沒有暴跌。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風機的招標量雖然很高,但是招標價格卻明顯偏低。根據東北證券披露,目前陸上風機的招標價格已經下探至約1400元/kw。毫無疑問,低招標價格在未來實際轉化為收入和利潤時,會明顯擠壓風機主機廠的毛利率,從而對更上游的風電零部件設備制造商的盈利能力也造成沖擊。此外,風機在大型化降本的趨勢下,部分零部件設備的單GW價值量也會因此下滑,從而影響到收入增長。因此,選擇風電板塊中溢價能力強、受到影響小的企業就是今年風電投資的最主要方向。具體來看,根據中金公司分析,風電設備中的軸承環節技術含量最高,且目前還處于國產替代化初期,在大型化單GW價值量下降趨勢中,軸承單兆瓦價格隨功率逆勢上升。另外,風電中的海風招標量在2022年同比2021年上升超4倍,且2022年的裝機量僅約3GW。因此,當2022年的招標量實際在2023年轉變為裝機量后,海風市場將會有非常強勁的成長空間。不過,A股市場中純正的海風標的并不算多,大多數風電設備制造商都是“水陸兩吃”,我們可以盡量選擇海風業務占比較高的標的,如在海纜環節市占率較高的中天科技、東方電纜;塔筒環節市占率較高、且受風機大型化影響較小的天順風能、大金重工、泰勝風能等企業。*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